【高校专业解读】西电电子信息工程:做现代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来源:江南体育注册平台    发布时间:2024-11-09 10:25:4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厚植科学技术创新土壤,筑牢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无线电通信学校,缔造了为人民军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传奇,被赞作“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新中国成立后,西电先辈们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地创建起电子信息学科和专业门类体系,培养了大批电子行业骨干人才。本期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高校专业解读”,带你了解“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

  从开国大典上“西军电”的师生们搭建的广播系统,到创造了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诸多“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始终延续中国高校的红色根系。近年来,西电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大范围的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

  这其中,被称为电子工程学院“母专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是西电红色根系中茁壮的一支。它不仅承载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见证了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西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悠远长久,发源于1931年江西瑞金无线年,孙俊人院士与毕德显院士一同开创了全国首个雷达工程专业。1956年,该专业开始招收微波专业学生,开辟了雷达和微波天线专业先河。

  历经七十余年建设,西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专业,也是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了本、硕、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具有军事电子和厚基础、重工程的专业特色。

  对于这一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前院长廖桂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西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掌握并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设计、集成、开发和应用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各行各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 98%,就业去向包括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等。

  西电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任爱锋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层次分明、相互配合,有雷达原理、微波天线等专业核心课程,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等专业特色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课程,以及通信原理、集成电路基础这样的专业发展选修课。

  任爱锋表示:“我们从始至终在推行科教融合、赛教融合,把学科竞赛的题目融入到课程的知识点中,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受益。”

  此外,电子工程学院还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毕德显教改班”“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

  为了纪念中国雷达专业创始人毕德显院士,培养引领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创新拔尖人才,西电电子工程学院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领域唯一一个国内高校实验室)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毕德显班”。学生能够最终靠高考报考或入校选拔进入该实验班。

  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毕德显班更看重科研培养,旨在通过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方式,培养出未来具备研究型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科教一体化,毕德显班积极推动学生在本科期间就与科研团队的老师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些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均聚焦于国家重大需求,他们会发布项目信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部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在本科阶段就能与老师共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红色根系正在这里传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22级毕德显班班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2015届毕业生兰岚表示:“2022年,我非常荣幸地担任了新生毕德显班的班主任,希望把我们实验室科研报国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吸引更加多学生对我们雷达专业产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出来更多雷达领域的优秀人才。”

  何恃而往,一苇以航。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毕德显班和西电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树立起在科技前沿建功立业的理想,未来将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真正开始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备优秀能力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左右,九成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逐步提升,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7种能致人患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

  IgE是过敏反应的核心免疫球蛋白,其与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新一代数字技术蒸蒸日上,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直播将展示行业数字化最新发展的新趋势AI+等前沿技术的最佳场景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数目等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

  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引领孩子们走进精彩的科学世界,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迅速增加,在物联网基本的建设、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江南体育注册平台

了解最新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